唯有深夜的沉寂,才能带给他点点慰藉,因为那是独自一人的沉寂,没有世俗羁绊,没有嘈杂纷扰,只有一张床,一本书,一颗心,一缕月光或明或黯淡地与之相伴。他,大都市三甲医院的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卢堪云。曾经年少的救死扶伤的梦想之光,已被繁重的工作历练消磨怠尽。纷扰的生活,在一点一点消耗他内在的能量与激情。甚至自己在为病人看病时,竟不自觉地流露出不耐烦,甚至有些冷漠。医生的仁爱心性竟在他这里悄然消逝,而他自己竟没有一点知觉。这是他的悲哀,还是生活太残酷?心灵的蒙尘已是越积越深,只是身上的白大褂依旧是皎洁如明月。
这个病人来自深山,农妇模样,说话结巴,满脸的羞涩,眼神里射出明显的恐惧。在与她对视的瞬间,卢堪云仿佛被什么触动,心底涌起莫名的伤感——她太像自己的母亲了。记忆中,家乡是闭塞而萧瑟的农村,母亲是忠厚孱弱的农妇。家的贫寒、母亲的悲情,却激发少年卢堪云心底无尽的浩然正气。所以,他发奋读书。在他心里,自己的奋进就是一位侠士的修炼与磨砺,盼着“金榜题名”拯救家人于贫寒。
病人名叫小翠,一个散发着浓重乡土气息的名字,令他感慨万千。
小翠办理了住院手续,诊断结果是胃癌中晚期。他给予这位农妇很多照顾,因为他对朴实的小翠有着无尽的怜悯,尽一己之力,倾一切医术,试图挽救这脆弱的生命。
深入交谈后,他震惊地发现:她居然就是那个小翠——他的小学同学。时光又回到了25年前:
小翠是一名差生,考试成绩总是最后一名。她坐在最后一排,文静而不张扬。而卢堪云是优等生,深得老师厚爱。他坐在前排,可以欢跃,可以呐喊,也可以表达愤怒。
那时的他常常好奇小翠为何如此沉默:是自我封闭,还是环境的压抑?十一二岁的年纪,本应天真烂漫,可小翠的眼中却总有一抹挥之不去的伤感。
小翠总是独来独往,集体活动中更是形单影只。一次学校组织看电影,卢堪云悄悄地坐到她身旁。他第一次发现,小翠的笑容竟如清晨的蒲公英般轻盈——当银幕播放幽默片段时,她嘴角上扬的弧度里藏着微光;而当恶人登场时,她紧抿的双唇又透露出倔强的愤怒,像极了故事里的巾帼英雄。
他没有跟小翠说一句话,只是在回眸时,投去一抹灿烂的笑容。小翠却羞怯地低头,满脸通红。
在人前,小翠永远展现的是自己的卑微与羞惭之色。小翠犯错误了吗?小翠为什么惭愧?在回首的羞涩中,小翠就将自己降到了尘埃的低微!
如今的小翠躺在病床上,一样的沉默,一样的冷寂。现在她的地位更是低微-----深山农妇。农妇低垂着眼睑,羞红着脸蛋,似乎永远也不能够有抬头仰望的勇气。只是农妇黑色眼眸所触及的那一点微光还在闪烁,就像寒冬里的麦苗期盼春风的来临,满满殷切和深深情意。也许,农妇眼眸里就有一株麦苗,这苗子随着农妇的喜怒哀乐而播种、成长与收获。只是,农妇眼中的麦苗在隐逸,看见的人很少,很少。来自小翠身上的悲苦气焰,竟是如此沉重地折磨着他,甚至像一股烈焰,将他的心灵深处灼伤。
小翠并不知道这位卢医生所有的苦痛挣扎,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倾诉在小翠面前,这是他一个人的心灵旅程,需要他自己独自一人去承载与背负。
他很用心地为小翠诊治,想给予她最大限度的帮助。这里面似乎带着某种补偿的意味,虽然医生并不欠小翠什么。或许,那份歉疚就是青春年华柔软的心田里种下的一粒悲悯的种子。
小翠病情加重,再加上她的家庭已经不能再承受高额的医疗费。所以,8月16号上午11点,小翠的丈夫办理了出院手续。
临走时,小翠并没有和卢堪云说太多话。放弃治疗的农妇,显得是那么平静,没有一声哀泣。是农妇对生命尊严的无知漠视吗?是农妇对生存希望的混沌放弃吗?都不是,只有他知道,是小翠太累了,已经没有了愤怒的力量,更没有了哭泣的力气。她瘦弱的身躯,犹如一株枯木,任凭旁人的摆布与命令。但医生坚信:小翠的眼眸里必定还有一株麦苗的存在,只是现在暂时被乌云遮蔽而已,再说农妇眼中的麦苗是不死的。
“不能让小翠就这样回家,小翠要活下去!”这是卢堪云内心的呐喊。小翠也使他想起了青春期在内心立下的誓言——医者仁心!
可是,小翠已经病入膏肓,现代医疗已经回天乏术。
“回家!研究各种古书医典,寻找医治小翠的方法。”这是一位医生做的决定。
为了更好地在一个幽静的环境里研究医学,卢堪云搬到了他的丈母娘家里。妻子的家乡在乡村,一望无垠的绿色麦苗,似碧波荡漾的大海。土地是永远的恒定,没有大海里的波涛涌流。所以,农民沉默是金,而渔民却漂流是情。也许,大海与土地真有血脉亲情,但其中的渊源与纠葛,唯有土生土长的乡亲们才能解释一二。
他还是那么疯狂地探寻古典医书里面的奥秘。但是,在黄昏时,他会走出家门,散步在田野深处。
农人的田野有着四方规矩和方圆法则。一道窄窄的长条田垄,就是界限,更是标尺。没有一个农民会跨越界限去侵占别人的田地,各自在自家的土地上耕耘收获。但是,垄沟里的水是共通的、流畅的。各家沟渠没有堵塞,都将通畅水流的便利留给别人的田地。所以,垄沟之水是如此自由,像一位天才使者,打开了农人之间沟通的桥梁。唯有天空飞翔的飞鸟,是散漫、随意,而没有规则。但是,它们是追随绿色而来。麦苗一片碧波荡漾,就是飞鸟眼中的神奇世界。农人将自己创造的绿色奇迹毫无保留地献给飞鸟。尽管,飞鸟会啄食成熟的麦粒,但土地沉默,农人也漠视。是麦田的广袤给予飞鸟一片自由驰骋的天地,是农人的宽厚包容着飞鸟的调皮与贪婪。那是农民的智慧,也是农民对土地的信心。农人是深深地知道:土地广袤可以养育一方百姓,也可以填饱飞鸟肚腹。对于飞鸟的馈赠,是农人的慷慨,亦是自然的施舍。
看,有一个农妇,来到了自己的田野。她神情憔悴,目光黯然,似乎是病弱在身。但是,她依然在卖力地侍弄着药箱。这是破口前的一次防虫害农药,十分关键。是的,即使生病,农妇也会倾力防治水稻病虫害。水稻的病虫害,在农妇眼中,就是自家的孩子生病了。自己生病和水稻生病,如若发生在同一时期,农妇们总是第一时间选择先去照顾秧苗,而且是毫不犹豫地决绝。
她是谁?这个农妇是谁?她眼角边上的那一抹鱼尾纹深浅沟壑,苦情点点,似乎很熟悉,又似乎很陌生。她大概就是隔壁邻居。卢堪云早已熟悉了大都市里的关闭大门、自家事自家了的情景。但是,他知道在乡村邻居们交融贯通,众人可以形成一股水流,冲向同一个方向。虽然也有些矛盾,也有些争吵,但是邻居脸上的笑容与愁容,却是每一个人都能辨别得清晰;而邻居面庞的阳光与阴暗,也是每一个人都能知道其中所蕴含的故事。
每一个生命个体,都有着不一样的生命历程。“啊,我的邻居,我认识你吗?我能清楚地叫出你的名字吗?我能清晰地了解你的生命经历吗?”这是医生卢堪云对自己的发问。“我的邻居是谁?我的邻居在哪里?”这是个多么熟悉的追问,好像是多年前的一位哲人发出的千古一问。邻居?谁才是我的邻居?像小翠这样卑微到尘埃里的邻舍,是否能引起我的关注呢?
卢堪云也生病了!
他躺在病床上,与他的病人们在一起。
他的每一句话,都能引起其他病人们的共鸣。
而他的每一句安慰,总是能给病友们带来感动。
以前,当他居高临下抚慰病人的时候,病人们表情冷淡,而他自己也觉得不痛不痒。
而今天,他的安慰能力竟是突飞猛进,收效奇佳。只有医生知道原因——只因为以前他是医生,今天他是病人。
老牧师来为他祷告——生病是为了安慰更多孱弱的病者。所以,生病的目的是为了做安慰使者。
老牧师的话寓意深刻,令他和他的病友们陷入一片沉寂。当医生脱下一本正经的白大褂,与病人一起穿上病号服的时候,医生的生命降卑至与病人一样的高度。此时,他与病人之间的感情是那么微妙,不再是隔着口罩与白大褂的距离与隔阂,而是同一件病号服的同理心与同在感;他的安慰话语也是从“你要”转变成了“我们”,不再是高高在上、居高临下的命令和指挥,而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朋友、弟兄、同路人。
家乡的山区里传来了小翠的消息-----她已是癌症晚期。
没有神药,没有治疗晚期癌症的药物,纠结之中的他彻底放弃了拯救小翠,他只想去见小翠最后一面。
他以为小翠是憔悴、枯槁的。可是,回来,他再看小翠----小翠的脸上很平静,嘴里在默念着祈祷词。当他努力地想让濒危的小翠活下去的时候,小翠却找到了一条与死亡和解的另一条道路。“死亡不是结束,而是另一个旅程的开始!”这是牧师给予小翠的安慰,小翠也正以一种深刻的平静心态来迎接死亡的到来。难道这就是小翠的自我救赎吗?她的救赎是成功的吗?是啊,如果小翠能够以圣徒的信心拥抱天上的死亡,总胜于在地上喘息而挣扎的生存。在临终的那一刻,小翠对他吐露心声:“在学校里,只有你的眼神里,对我没有一点歧视,更是透露丝丝温情。你的眼眸温情,陪我度过了那一段幽暗的学校岁月,更感谢你为我在病中所做的一切。”
原来,小翠一直可以感应到这位老同学医者对她的怜惜之情。只是,她没有说出来,医生也没有说出来。虽然,没有一句语言的交流,情感的交流却在沉默之中完成了它的臻美之旅。那一刻医生理解了“心有灵犀”这一句古老诗句的意义,在那一刻他也泪眼婆娑,在那一刻他更是第一次触碰到了小翠的身体。她的身体削瘦,像是一根芦柴。
虽然已经皮包骨,但是她的骨骼依然坚韧。因为,这是一位历经耕耘磨砺的农妇。
在临终的那一刻,农妇的骨骼支撑了她躺卧瞬间的挺立与坚硬,像极了花满朝圣路上的那一抹玫瑰树枝的倔强式的坚立,恰似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。
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信仰的力量让贫穷的农妇有了最宝贵的生命尊严,她知道自己将要去往何方,她也知道自己将要与救赎主一起同赴天国筵席。小翠的一生是卑微、贫寒的,但是信仰让她找到了生命最后的幸福感与归属感,是上帝接纳了她,也悦纳了她,让她知道自己是被上帝所爱,且是值得被爱的。小翠最后带着爱、带着盼望、带着信心去往天国之旅,这是她作为一个基督徒的荣耀见证,更是上帝对她的祝福之确切应许。
CT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CT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CT”的文章权归CT所有。未经CT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(010-82233254)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jidushibao2013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